- 发布日期:2025-04-16 11:01 点击次数:168
作为生在徐州、长在徐州的人,我时常在微山湖的晚风里陷入沉思——为何对一水之隔的枣庄人总怀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亲近?这种情感像运河里流淌千年的水,沉静却深邃,裹挟着历史的泥沙与生命的温度。
小时候常听老人说,徐州的根扎在枣庄的泥土里。翻开家谱,祖辈的迁徙轨迹总与微山湖的波光交织。明朝时沉入湖底的留城,让我的血脉里或许藏着枣庄薛城老表的印记。那些逃难的先民在湖东湖西重新扎根,把方言揉进彼此的语调里。如今站在徐州云龙湖畔,听枣庄人说话时尾音上扬的“俺”,恍惚间竟分不清是乡音还是他乡的韵律。这种语言的重叠,像两棵古树的根系在地下纠缠,无声诉说着被行政区划割裂前的完整。
二十年前第一次踏足台儿庄古城,青石板路上弹孔斑驳的砖墙让我怔立良久。1938年的硝烟里,穿着灰布军装的徐州子弟与枣庄矿工曾并肩抵住刺刀。那些模糊了籍贯的牺牲者名录,让“淮海”不再是个地理概念,而是浸透血与火的命运共同体。如今的运河夜市上,枣庄辣子鸡的香气混着徐州烧烤的烟火,年轻人在霓虹灯下举杯时,早已分不清杯盏中荡漾的是江苏的月色还是山东的星光。
展开剩余55%去年在徐州博物馆遇见一位枣庄老者,他对着汉代玉衣久久驻足。当得知这些文物多出自枣庄峄城的汉墓时,老人眼角的皱纹突然生动起来:“看这纹饰,和俺们山亭出土的陶罐多像!”那一刻我忽然懂得,我们供奉的不是某个城市的文明碎片,而是共有的汉文化基因。从薛国故城的青铜器到徐州楚王陵的金缕玉衣,历史的DNA在两地土壤里开出不同的花,根系却始终缠绕。
如今驱车驶过京台高速,后视镜里徐州的楼群尚未消失,导航已提示进入枣庄地界。行政区划在地图上划出的虚线,终究挡不住民间的往来:徐州医院的走廊里飘着滕州菜煎饼的香气,枣庄学子的书包里装着从徐州转车的火车票。那些争论“该归山东还是江苏”的帖子下,总有两地网友戏谑的回复:“微山湖的鸭子游到哪边,哪边就是家”。
站在2025年的春天回望,我突然明白这份好感从何而来——当高铁把时空压缩成18分钟的距离,当抖音直播消融了省界的隔阂,我们依然需要某种古老的印证。枣庄与徐州,恰似被同一个陶匠摔碎又重组的陶罐,裂缝处生长出比完整更坚韧的文明。这种羁绊不在政府公文里,而在早市摊主互递的煎饼中,在两地通婚家庭的年夜饭桌上,在微山湖渔船摇曳的灯火间。它提醒着我们:有些认同,远比地图上的色块更深沉。
发布于:浙江省